2025年9月27日19:30,外语系以腾讯会议形式成功举办导学导师工作经验交流会。会议聚焦导学工作中的实际痛点与优化方向,系统规划下一阶段工作重点,为提升学生培养质量筑牢机制保障。外语系主任蒋立辉主持会议,全体教职工参会。
会议开篇,蒋立辉主任明确本次交流的核心议题,着重强调导学导师在学生培养中的 “多维度支撑” 作用。他指出,导学导师既是学生学业进步的 “引路人”,也是心理疏导的 “暖心人”、职业规划的 “参谋者”,不仅需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,更要倾注足够时间与精力,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,让精细化培养落到实处。
随后,程呈副主任围绕导学导师工作的 “规范与实效” 展开讲解,详细解读具体工作要求与考核标准。她特别提到,学校已针对导学导师工作量实施动态调整机制,旨在帮助导师科学分配时间精力,避免 “重事务、轻引导” 的问题。“导学工作的核心不仅是完成日常任务,更要通过正向引导,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学习态度,全面提升综合素养。” 程呈副主任的表述,进一步明确了导学工作的价值导向。
在经验分享与研讨环节,与会教师结合工作实践积极献策,碰撞出多项切实可行的优化思路:
英专教研室主任白新雷以2023级至2025级学生为案例,介绍现有导学分组模式,并提出 “动态分组调整”建议。他认为,应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、性格特点、发展需求等实际情况灵活优化分组,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关注与适配的指导。
大学英语教研室主任孙艾总结大学英语导学工作经验,提出 “统筹 + 自主” 的双轨辅导模式。具体包括:简化跨部门沟通流程,明确院系专属对接人;结合教师专业特长匹配导学任务,实现 “人岗适配”;定期召开工作复盘会,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策略,通过流程优化提升导学效率与质量。
倪洋副主任则聚焦 “学生心理健康关怀” 这一关键议题,梳理当前需重点关注的学生群体特征,并分享沟通技巧。她建议全体导师在日常工作中主动加强与学生的深度交流,通过 “倾听式沟通” 及时掌握学生的困惑与需求,让心理疏导融入导学工作日常,该建议得到在场教师的广泛认同。
针对导学工作中的 “公平性与科学性” 问题,会议还就工作量计算与考核标准展开专项讨论。蒋立辉主任指出,当前工作量计算方法存在部分不合理之处,后续将结合导师实际工作内容(如个性化辅导时长、学生问题解决成效等)优化计算方式,确保分配公平;程呈副主任补充表示,系部将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,既关注 “工作量”,更重视 “工作质量” 与 “学生反馈”,通过定期检查、学生满意度调研、工作成果评估等方式,确保导学导师队伍的专业能力与责任意识。
此次交流会不仅为外语系导学导师搭建了 “经验共享、问题共解” 的交流平台,更凝聚了 “以学生为中心” 的培养共识,为下一阶段导学工作的优化升级提供了清晰路径。蒋立辉主任在总结中强调,导学导师工作是一项长期且关键的育人任务,全体教师需持续提升工作能力,以更精细化的管理、更具温度的指导,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。
(外语系 宁瑛琦 供稿)